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主樓前一片安靜的綠地里,矗立著一座潔白如玉的半身塑像。每當人們路過此處,總忍不住多看幾眼,表達自己的思念和敬仰。這座塑像雕刻的正是我國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兩彈一星”元勛、力學所原副所長郭永懷。
郭永懷是唯一一位在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三個領域均有重要貢獻、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科學家。1988年,在郭永懷犧牲20周年之際,力學所為了紀念他而建造了這座塑像。塑像久經風雨卻歷久彌新,那堅毅的眼神、安詳的容貌總是給人無窮的力量,激勵后人在他曾嘔心瀝血工作過的地方繼續奮斗。
學生時代 科學救國
1926年1月,17歲的郭永懷考取了青島大學附屬中學的公費生。當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飛揚跋扈、為所欲為。這種舊中國到處都能看到的屈辱景象深深地印入青年郭永懷的腦海,讓他逐步樹立了為“中華民族爭氣而學習”的信念。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國難當頭進一步增強了郭永懷科學救國的信念。他覺得要使國家強盛起來,首先要發展軍事科學技術、發展航空事業。為此,他立志改學航空工程。
1938年夏,郭永懷在西南聯大就讀期間,中英庚子賠款基金會留學委員會舉辦第七屆留學生招生考試,郭永懷從3000多名報考者中脫穎而出,獲得這次難得的出國深造機會。然而好事多磨,歐戰爆發了,英國對德宣戰而無法接納中國留學生。1940年8月,郭永懷等留學生接到通知,在上海集合前往加拿大,開始了他長達16年的留學工作生涯。
留學生涯 成就斐然
1940年9月,郭永懷來到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主任辛格教授以懷疑的態度接待了他。辛格教授看了郭永懷的成績單,并對他進行了面試,發現他的基礎非常扎實,在國內已經做了許多高深的研究工作,這令辛格教授刮目相看,決定把他留在身邊,親自指導。
在這里,郭永懷只用了半年多時間就完成了碩士學位論文,他取得的優異成績和出色成果讓辛格教授大為贊嘆:“想不到中國竟有這樣出色的人才,他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優秀青年學者。”
郭永懷所做的碩士論文題目是《可壓縮黏性流體在直管中的流動》,并以這篇論文獲得碩士學位。接著,郭永懷向辛格教授申請做一個更難的題目——跨聲速流動的不連續性問題。辛格教授的專業是固體力學,對氣體動力學問題不甚熟悉,郭永懷便決心求教于航空大師馮•卡門。
1941年,郭永懷來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成為氣體動力學大師馮•卡門的弟子、錢學森的師弟,在跨聲速流動方面做出了開拓性工作。當時,突破聲障成了工程界和科學界共同奮斗的目標,郭永懷的博士論文《跨聲速流動的不連續解》就是研究這個最具挑戰性的課題。36歲時,他獲得了博士學位。
1946年起,郭永懷受聘于康奈爾大學,很快就成為該校副教授、教授。當時,他把主要精力放在黏性流體力學、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領域,研究激波與邊界層的相互作用,并取得了重大進展。1953年,郭永懷將優秀成果總結在《關于中等雷諾數下不可壓縮黏性流體繞平板的流動》一文中,錢學森專門撰文評述這一成果并給它命名,這就是日后著名的“PLK方法”。
黃金時期 毅然回國
在16年的留學工作生涯中,郭永懷一刻也沒有忘記祖國。面對物質條件極其優厚的美國和貧窮落后的祖國,他堅定地選擇拒絕加入美國國籍:“家貧國窮,是做兒子的不爭氣,我永遠不會放棄我的國家!”
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他和錢學森無比興奮,相約一定等待時機回國。1956年,正值郭永懷在康奈爾大學晉升為正教授、成果累累的黃金時期,他收到了回國不久的錢學森寫來的一封信。信上寫道:“來中國科學院,我已幫你找好辦公室,快回來!”
正是這封催他回家的信,促使郭永懷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為避免美國政府的阻撓,郭永懷在院長為他舉辦的歡送晚宴上,將自己數年積累的研究手稿全部扔進了炭火堆。那一刻,在場所有人都沉默了。眼看著郭永懷多年心血就這樣付之一炬,夫人李佩轉過頭哭了。郭永懷則安慰她說:“我早就把這些研究文稿的內容裝進腦子里了,誰也奪不走!”
1956年,郭永懷和李佩終于踏上祖國大陸,回到了百廢待興的中國,實現了他多年的夙愿——“我到美國來,是為了有一天能回來報效祖國!”
返回祖國 獻身科學
1956年,郭永懷回國后制定了力學學科的近期發展規劃和遠期奮斗目標,規劃了我國高等院校力學專業設置。
1960年,郭永懷任二機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長,負責力學方面的工程技術領導工作。他憑借在諸多學科領域的淵博知識,對內爆過程、結構設計、氣動外形、環境試驗等許多關鍵技術問題進行指導,參加爆轟物理野外試驗,并親臨原子彈、氫彈的試驗現場,為我國原子彈、氫彈及其武器化、系列化事業無私奉獻。
之后,郭永懷參加中國科學院衛星設計院業務領導工作,承擔人造衛星本體設計任務,負責返回式衛星方案及氣動設計,為我國研制人造衛星和發展航天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5年,郭永懷擔任超低空地對空導彈發射裝置的總設計師,研制成功高比沖的推進劑和新型號的合金鋼,解決了這種鋼材的加工和焊接難題;研制成功新的耐燒蝕噴管和發動機內壁防熱涂層;研制成功背負發射裝置;成功進行了氣動分析計算,計算結果與實際飛行結果一致;研制成功超小型紅外引導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他還領導了再入物理現象的理論研究,參與了空氣動力學研究。
奉獻忠誠 正直無私
郭永懷和李佩一生勤儉簡樸,心系國家和人民。
1965年,郭永懷、李佩致信中國科學院領導:“本著總理節衣縮食、勤儉建國的指示,現將早年在國外的一點積蓄和幾年前認購的經濟建設公債共48460元奉上,請轉給國家。這本是人民的財產,再回到人民手中也是理所當然的。”
1968年,郭永懷犧牲后,李佩堅決要求將郭永懷的存款5600元作為黨費上交。2008年,李佩又將她在美國的積蓄換成人民幣,再加上工資存款共60余萬元積蓄,分別捐贈給了力學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以身許國 永遠懷念
1968年10月,郭永懷赴西北草原進行我國第一顆熱核彈頭發射試驗前的準備工作。12月4日,已在基地奮戰了兩個多月的郭永懷取得重要突破,于是想趕回北京,報告試驗數據。
12月5日凌晨,飛機在降落時發動機突發故障,郭永懷不幸以身殉職。在清理現場時,人們竟發現郭永懷和他的警衛員相擁在一起,兩人用身體保護的重要技術資料完好無損。
20天后,在這份被郭永懷保留下來的珍貴資料的幫助下,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成功。年僅59歲的郭永懷,用一生踐行了“我愿以身許國”的諾言。
郭永懷的一生是成就輝煌、功勛卓著的一生,他為國際所公認的科學成就、嚴肅認真的治學態度、正直樸實的思想品德、刻苦勤奮的工作作風,得到了人們的愛戴和尊敬。■
(作者單位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