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永康 來源: 發布時間:2024-3-18 5:21:26
談家楨的遺傳學人生

  在70多年的科學與教育生涯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談家楨用畢生精力,為中國遺傳學鋪就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興盛之路。

 

結緣遺傳學

 

  1930年,談家楨從蘇州東吳大學畢業后,經系主任胡經甫推薦,進入燕京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師從李汝祺。從那時起,談家楨就開始了異色瓢蟲鞘翅色斑遺傳與變異的系統實驗研究。

  1932年,談家楨從燕京大學畢業,獲得理學碩士學位。1934年,談家楨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現代實驗生物學奠基人摩爾根及其助手杜布贊斯基。杜布贊斯基在蘇聯時專門研究過異色瓢蟲,因此談家楨有關異色瓢蟲鞘翅色斑遺傳與變異的論文得到了杜布贊斯基的高度贊揚。

  談家楨在導師杜布贊斯基的親自指導下,先后對果蠅兩個近緣種染色體結構的差別及演變規律、果蠅常染色體的細胞遺傳圖等進行了開創性研究,于1936年獲得博士學位。談家楨有關果蠅遺傳學的研究工作,也被杜布贊斯基引入有著“20世紀的物種起源”“現代綜合進化理論代表作”之稱的《遺傳學與物種起源》一書中。

  1937年,談家楨謝絕了摩爾根實驗室的挽留,接受竺可楨的邀請,任浙江大學生物系教授。然而,沒等談家楨完全熟悉浙江大學校園,國內抗戰形勢就急轉直下,很快戰火燒到杭州。在日機狂轟濫炸3個月后,浙江大學不得不西遷。

  在浙江大學西遷的艱難歲月里,科研條件極其惡劣。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沒有冰箱,更沒有用來飼養果蠅的恒溫箱。但是談家楨沒有被擊倒,“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的理念更加堅定了。

  他白天帶領學生進行果蠅和瓢蟲的野外采集,晚上就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對著顯微鏡仔細觀察。沒有電燈就用桐油燈,沒有自來水就打水過濾,沒有冰箱和恒溫箱就挖地窖、燒火。

  在湄潭這個破舊不堪的唐家祠堂里,在借助微弱煤油燈照明的顯微鏡下,談家楨通過對異色瓢蟲的深入研究,完成了他人生中最有價值的遺傳學研究成果——發現瓢蟲色斑變異的嵌鑲現象。這一理論的提出,豐富和發展了摩爾根學說,成為遺傳學教科書的經典內容。

 

發展中國遺傳學事業

 

  自20世紀30年代起,談家楨始終秉持發展中國遺傳學事業的堅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難,為遺傳學教育與研究人才的培養嘔心瀝血、勤于耕耘,奉獻了整個人生。

  1952年,因全國高校院系調整,談家楨被調至復旦大學生物系任主任。他全身心投入到復旦大學生物系的隊伍建設之中,使復旦大學生物系在頗為艱苦的條件下,成為全國同類高校中一支專業齊全、教學實力雄厚的隊伍。

  1956年8月,由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副主任童第周主持,中國科學院與高等教育部在青島聯合召開遺傳學座談會,貫徹中央提出的“百家爭鳴”方針,糾正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發生在遺傳學領域的偏差,對我國遺傳學科研和教學的發展產生了良好影響。

  談家楨在青島遺傳學座談會上先后作了8次重要發言。他不僅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孟德爾—摩爾根的遺傳理論,也重點談了基因理論取得的主要成就。談家楨的發言帶給與會者極大的震動,讓被塵封許久的正統遺傳學再度扎下根來。

  青島遺傳學座談會召開后,國家領導人曾多次接見談家楨,為他增添了“把中國遺傳學搞上去”的信心、勇氣和力量。

  1959年,談家楨在全國率先恢復講授經典遺傳學。同年,復旦大學生物系在全國高校中首次招收遺傳學專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1961年,談家楨被任命為復旦大學副校長,不久后籌建了復旦大學遺傳學研究所并擔任所長。

  1961年至1962年,談家楨先后到蘭州大學、四川大學、云南大學等進行系統的遺傳學知識巡回演講和師資培訓。在此基礎上,他將講稿進行整理,出版了《基因和遺傳》一書。

  談家楨這一時期在全國各地開展的系列講學、遺傳學研究活動以及帶頭參與遺傳學問題大討論,不僅使當時科學界更多人關注遺傳學問題、了解遺傳學研究的新進展,也對匡正遺傳學在中國的發展方向、促進高校生物學教師和研究人員學術思想轉變、培養和儲備遺傳學人才起到了關鍵作用。

  20世紀80年代,根據國際發展趨勢以及我國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的近期和長遠需要,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各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組織各學科向生命科學滲透,談家楨提出“改變現有的專業設置,創辦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建議。經過兩年的籌備,1986年4月17日,在生物學系和生物工程系的基礎上,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正式成立,談家楨任院長。這是我國高校中第一個生命科學學院。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耕耘,談家楨和他的幾代弟子、數百名遺傳學博士、上千名遺傳學碩士以及更多的本科生,構建起中國實力最強的遺傳學學術譜系,使復旦大學成為中國遺傳學教學和研究人才培養的搖籃。

 

讓中國遺傳學走向世界

 

  “科學的春天”到來的時候,以談家楨為代表的中國遺傳學家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肩負的重任,拋開學術爭論上的“積怨”,集合并組建遺傳學教學和研究隊伍,在有限的人生中,為中國遺傳學的重新崛起與走向世界拼搏奮斗。

  1978年中國遺傳學會成立后,解決了當時全國各類高校和科研機構面臨的遺傳學人才缺乏、師資嚴重不足等重要問題,成為重建和發展中國遺傳學邁出的至關重要的一步。

  此時的談家楨雖已年近古稀,但仍壯心不已。為了實現“把中國遺傳學搞上去”的宏愿,他不辭辛勞、遠赴重洋,足跡遍布美、英、德、法、日等國的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

  1979年,談家楨邀請自己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老同學James Bonner帶領學術團隊來復旦大學開設分子遺傳學培訓班,系統介紹建立基因組文庫、分子克隆等前沿學術進展,為我國開展分子遺傳學研究培養了大批骨干。

  之后,由復旦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牽頭,老當益壯的談家楨以博大的胸懷和務實的精神攜手學界同行,行走于各省區市的高校和科研部門,繼續以多種形式在全國開展對遺傳學教師的培訓和學術研討。

  在遼寧省遺傳學會和遼寧大學承辦的大型遺傳學講學和實驗班開班時,談家楨針就遺傳學的師資培訓,在規模、方式、教學體系以及實驗課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在中國遺傳學會遺傳學進展報告暨遺傳學教學討論會上,談家楨再一次語重心長地勉勵廣大遺傳學工作者,在我國遺傳學教育和研究工作中,要加強生物學基礎知識,提高科學史素養,認識到我們肩負的重大責任。

  在與國外學界廣泛開展合作研究和人才引進過程中,談家楨不僅推薦了眾多年富力強的教師和科研人員到歐洲、美國和日本學習進修,還親自跨洋號召許田、金力等得意弟子回國效力。

  所有這一切,都源于談家楨的高瞻遠矚,從而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遺傳學教育和實驗研究的大踏步前行。

  1980年,中國遺傳學會加入國際遺傳學聯合會。從1983年起,以談家楨為代表的中國遺傳學家組成的代表團,先后參加了第15、16、17屆國際遺傳學大會。

  在第17屆國際遺傳學大會上,在以談家楨為代表的海峽兩岸遺傳學家的共同努力下,為中國爭取到第18屆國際遺傳學大會的主辦權,中國遺傳學界迎來了百年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1998年8月10日,舉世矚目的第18屆國際遺傳學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隆重開幕,談家楨在開幕式上作了題為《遺傳學——為民造福》的主題報告。

  乘著第18屆國際遺傳學大會在北京召開的春風,談家楨的幾代學生和海內外學界的朋友,自費為他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祝壽會。

  出席壽宴的國外遺傳學家在祝詞中講到,他們對中國最初的了解,就是國外遺傳學期刊上署名“C.C.Tan”的論文。

  祝壽會上,談家楨向前來的學界各位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謝,并在答謝詞中談到了他的遺傳學人生體會:“我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前40年為艱辛創業階段,后40年為鋪路搭橋階段,80歲以后為‘廢物利用’階段。”

  第18屆國際遺傳學大會的成功召開,擴大了中國遺傳學對于世界的影響,拓寬了我國遺傳學工作者與國際同行之間溝通交流的渠道。

 

鮐背之年 壯心不已

 

  當歷史的指針指向21世紀時,已是鮐背之年的談家楨仍不忘初心,始終關注中國遺傳學的發展。

  2002年,談家楨和學術秘書趙功民合作,組織近百位院士、研究員、教授和學者共同參與撰寫的《中國遺傳學史》,由上?萍冀逃霭嫔缯匠霭姘l行。該書介紹了遺傳學在中國的發生和發展,記載了中國遺傳學家推動中國遺傳學發展的艱難歷程,介紹了他們取得的成就及學術思想、研究方法和哲學觀,是我國第一本全面總結中國遺傳學百年滄桑的科學史專著。

  談家楨為中國遺傳學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2006年,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詹姆斯•沃森來華開展學術訪問期間,曾專程到華東醫院看望談家楨。

  1980年,談家楨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獲國際正式批準,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542的小行星命名為“談家楨星”,以此表彰這位中國遺傳學的奠基人在創立和發展中國遺傳學方面的偉大貢獻。

  談家楨的一生,與遺傳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的人生道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遺傳學在中國的發展。

  今天,我們紀念談家楨,就是要學習他的高尚品格。心系中國遺傳學,百折千難不回頭。“教而不包”育人才,鋪路搭橋立潮頭。

  今天,我們追憶談家楨,就是要弘揚他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今天,我們緬懷談家楨,就是要秉承他的宏偉遺愿,中國遺傳學家要緊隨國際遺傳學發展的主流,認真學習與研究20世紀以來的科學發展史,緊緊把握科學發展的脈搏,遵循科學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為中國遺傳學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砥礪前行。■

(作者系生命科學史研究者)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3年12月刊 人物)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