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研是網絡媒體上經常討論的熱點話題,常有一些“過來人”在網上介紹導師選擇、論文寫作和答辯、專業就業前景。很多“科研小白”對讀研的理解還停留在淺層次,往往走一步看一步。
與這種懵懂形成強烈反差,每年都有很多研究生在苦苦掙扎:掙扎于找不到科研點子、做不出實驗、不會分析數據、發不出論文、畢業論文盲審沒通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時代的浪潮滾滾向前,大學、研究所每年“批量制造”大批研究生,很多研究生的掙扎、痛苦,都不會像“聲浪”一樣傳遞給社會,甚至個人的遭遇、悲劇不會輕易向他人訴說。研究生導師也困惑于研究生教育的種種難題,感到“壓力山大”。因此,有必要把研究生教育的運行機制、面對的問題分析清楚,加深大家對這個系統的理解。
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
研究生進入高校讀研需要支付學費,但這并非像點菜吃飯那樣接受有償服務,不是用學費交換畢業證和學位證。研究生需要在導師的指導下,達到一定要求才能畢業。
但人與人是不一樣的,面臨的環境或條件也不一樣——學生的基礎不一樣、性格脾氣不一樣、讀研動機不一樣、做的課題不一樣、導師不一樣、實驗條件不一樣、幸運程度也不一樣。因此,在同樣的時間內,學生很難達到同樣的高度。
現在的研究生教育,并不是讓學生達到同樣的高度,而是設置一根“適合大多數人”的橫桿,讓大多數學生能夠跳過去,畢業并拿到學位證。
不同學校設置的橫桿高度是不同的,同樣的學生在差一點的學校能輕易跳過去,在好的學校畢業難度可能就會很大。
學生進校后就會發現自己要與時間賽跑。碩士研究生學制一般為三年,但從第一年9月進校到第三年3月完成碩士論文,只有兩年半時間,更何況第一年還要上課。要在短時間內做出科研成果、發表科研論文、完成碩士論文,難度相當大。
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學生就業,大學也在乎學生就業率。學生就業往往需要實習,出國深造還要花時間復習英語考試、網申,有些學生還想考公務員、選調生。這些有關職業發展的事務,都與研究生完成學業相沖突。
在這種情況下,讀研往往適合那些“循規蹈矩”的學生,導師也喜歡這樣的學生。所謂“循規蹈矩”,就是學生腳踏實地,把精力放在做科研上,畢業后選擇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
當然,“系統”里不全是聽話的“螺絲釘”。有些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參加了很多社團活動,平時外出參加自選實習,組會前夕臨時抱佛腳搗鼓出一些數據糊弄導師。他們還會“走捷徑”,如用人工智能和在網上找“槍手”寫論文,或把論文投給收取高額發表費但審稿要求不高的開放獲取雜志。
招生的難題
一些學校在介紹研究生招生經驗時,常常吹噓招收985高校學生的比例有多高。但問題是你招收了一些所謂“高質量”的學生,那些“其他質量”的學生就不得不去別的學校。從全國范圍來看,研究生生源還會成為問題。
假設討論范圍是院系的話,也是一樣的。你優先挑選了“好”的學生,別的學生總得落實到其他課題組,總量還是不變的。雖然研究生和導師是“雙向選擇”,但在各個環節都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在招生面試環節,招生名額往往不是直接給到具體的導師,通過短短的20分鐘面試也很難全面了解一個學生。即使這個學生表現一般,但招生考慮的是學生的相對質量,最終這個學生還可能會被招錄。在進校之后的師生雙向選擇階段,彼此的了解也不多。即使學生不理想,導師也沒有別的選擇,又不想影響項目進展,最后不得不把不理想的學生招進課題組。
現實不是理想化的
就業率、畢業率、課題組出成果,這三者存在矛盾。大學希望有高的就業率,學生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工作,這就需要更多地投簡歷和實習。如果學生找到了一份工作,還要不斷地面試。但導師需要更多、更好的文章。畢業論文的盲審專家可不管學生的想法和現實情況,只管學生的畢業論文是否實現“超高質量”?梢哉f,大家都在追求理想化的境界,從而各個方面越來越“內卷”。
導師也不是理想化的。有的導師把學生當成朋友,不催促、不緊盯,讓學生利用前期積累的數據發文章,對學生說話用類似“這樣分析數據的方法是不是不大對”的語氣,而不是直接說你應該怎么做。導師往往同時帶多位研究生,晚上和周末因為家庭原因不能去實驗室,允許學生不按照大多數人的作息規律來辦公室。導師自己也會遇到各種壓力,如科研項目、評職稱、家庭,還要在寫基金申請時修改學生的畢業論文。
很多時候,大學討論的是理想化的口號和目標,如攀登科技高峰、解決“卡脖子”問題,但研究生和導師面對的往往是不那么理想化的東西:研究生面對畢業和找工作的矛盾,想著如何短平快地達到畢業要求;導師面對的則是學生不聽話、不出活的問題。
矛盾推動解決問題
不同的人關心不同層面的東西。學生關心的是如何做科研、如何開題、如何答辯之類的技術性問題;導師關心的是如何調動研究生的積極性、如何對付“刺頭”;研究生院、研工部的管理者關心的是管理機制、經驗做法,如督導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
還有一個層面的內容,是課題組“生產關系”,或者說師生體系“運行機制”方面的,這其實非常重要。要明白課題組是如何運行的,明白研究生職業發展和課題組生存發展之間的矛盾,明白研究生職業發展和完成學業之間的矛盾,明白現今大家追求理想化和現實之間的矛盾。
很多大學都說要培養“高精尖缺”的卓越研究生。在我看來,“冒尖”的同時,還要研究如何轉化“后進”。提高質量需要把握癥結。癥結在于無論培養機制還是人,都不是完美的。但各種考核的要求越來越高,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這就構成了矛盾。有矛盾不一定是壞事,這讓我們有機會研究和解決問題!
(作者系復旦大學教授)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4年4月刊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