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記者 張楠 來源: 發布時間:2024-9-14 21:28:42
張伯禮:“天津老張”的肝膽相照

  “你好我無恙,春花迎凱旋。”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曾在武漢寫下這一充滿美好期待的詩句。多年來,他用深愛的中醫藥事業守護人民“無恙”。

  張伯禮長期從事心腦血管疾病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始終踐行對人民的承諾。非典疫情暴發時,他組建中醫醫療隊,應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救治患者。17年后在新冠疫情中,他臨危受命,提出抗疫的“中國方案”,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繼承發展祖國傳統醫藥,為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是張伯禮常對身邊人講的一句話。

 

“無膽英雄”

 

  很多人熟悉張伯禮的名字,可能是從他奔赴武漢抗擊新冠疫情開始的。

  2020年1月27日,大年初三,張伯禮被疫情防控工作中央指導組急召馳援武漢。對此,他沒有絲毫猶豫:“疫情不重,不會讓我來,這份信任是無價的。”

  彼時,肆虐的病毒尚存許多未知,但張伯禮抱定了對中醫藥的信心。在赴漢飛機上,他填詞道:曉飛江城疾,疫茫伴心惕。隔離防勝治,中西互補施。

  剛抵達武漢,張伯禮就白天指導會診、調制處方、巡查醫院,晚上開會研究治療方案,其間多次進入“紅區”。

  張伯禮第一時間向中央指導組提議,將確診、疑似、發熱、留觀的四類人群進行集中隔離、分層分類管理,隨后又提出“中藥漫灌”治療方法,擬定“宣肺敗毒方”等方藥,讓四類人群使用中醫藥。這些建議均被采納。

  2月14日,以中醫藥為特色的江夏方艙醫院開始收治病人。作為方艙醫院總顧問,張伯禮穿著寫有“天津老張”的厚重防護服走進隔離病區,問診、擬方、巡查……里面的衣服很快就濕透了。每天都是這樣,他終究把自己累倒了。

  2月16日,由于不分晝夜地高負荷工作,張伯禮膽囊炎復發。為了堅持不下火線,他希望保守治療,直到中央指導組領導要求“不能再拖,必須手術”。沒想到膽囊摘除手術后的第一天,他就開始處理文件。

  術后第二天,張伯禮仍然非常虛弱,動一下就全身冒汗,但堅持參加了中國工程院召開的視頻會議。為避免病情影響士氣,他把上衣套在病號服外面、拉高衣領,坐在病房角落,連續開了4小時的會。

  術后第三天,張伯禮再次投入一線戰斗。大家都十分關心他的身體狀況,為了緩解這種緊張,他打趣說:“老話說肝膽相照,我真把膽留在這兒了。”

  3月19日,“無膽英雄”張伯禮迎來72歲生日。這一天,武漢新增確診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現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歸零。而江夏方艙醫院中醫藥團隊也交出了零轉重癥、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三個零”的亮眼成績。

  “這是最好的生日禮物。”張伯禮說。

 

守正創新

 

  從武漢回到天津后,張伯禮仍然忙碌在疫情常態化防控第一線。

  “國有危難時,醫生即戰士。寧負自己,不負人民!”這是張伯禮在武漢抗擊新冠疫情的寫照,也是他曾在抗擊非典時就立下的誓言,更是他用一生踐行的承諾。

  2003年,在與非典疫情的對決中,張伯禮開辟了全國唯一的中醫病區,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救治患者。那場“戰役”中,中醫藥在控制病情惡化、改善癥狀、穩定血氧飽和度、激素停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都發揮了出來。

  “我們要將中醫藥原創思維轉化為創新成果,推動中醫藥走以科技為引領的創新發展道路,在提升中藥產業創新能力與國際競爭力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張伯禮的一個信念就是推動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

  對于抗擊新冠疫情,他認為,“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我國疫情防控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張伯禮就開展了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工作:開展中醫舌診客觀化研究,開拓了舌象色度學和舌底診研究方向;開展血管性癡呆系統研究,制定了分型標準和診治方案;創立了腦脊液藥理學方法,揭示中藥對神經細胞保護作用機制等。

  在抗擊新冠疫情期間,張伯禮團隊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首次完成多中心大樣本新冠中醫證候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首次總結了中醫藥對新冠臨床療效的特點和規律;建立了應對突發疫情中醫藥介入模式;研制的宣肺敗毒顆粒入選國家推薦的“三藥三方”,在全國推廣應用……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張伯禮積極建言獻策,在中醫立法、醫療改革、大中藥健康產業培育、中藥知識產權保護名錄遴選和發布、中藥資源納入國家戰略管理與建設等方面,提出議案、建議30余項。

  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助力下,中醫藥獲得國內外越來越多的認可。

 

薪火相傳

 

  在2020年9月舉行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張伯禮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會后張伯禮接受采訪時,人們才知道,他身上的深藍色短袖襯衣曾因洗得太白,自己還動手補染過。不僅張伯禮穿的是十幾年前的衣服、皮鞋,他的子女也很少買新衣服,干凈、整潔就好。

  勤儉、樸實的張伯禮對待中醫藥事業和學生卻十分慷慨。他把吳階平醫學獎等個人獲得的全部獎金都用于助學,設立了“勇搏”助學金,目前已捐資400余萬元。

  在張伯禮看來,一流的醫生坐下來會看病、站起來能演講、閉上眼會思考、進了實驗室能科研。這正是他人生的寫照——在從事中醫臨床、教育和科研工作的40余年中,張伯禮臨床療效顯著,深受患者歡迎;教學育人碩果累累,培養出的學生遍布全國乃至海外。

  張伯禮經常提起一位“洋中醫”的故事。這位已經從西醫專業畢業的德國學生,因為喜愛中國文化,到天津找張伯禮拜師學醫。他回國后開設中醫診所,收治了不少病人,在當地已小有名氣。

  “這位‘洋中醫’還頻繁到歐洲一些大學講課,效果非常好。”張伯禮非常樂于看到中醫走出國門。他曾采用線上方式,連續在幾十場國際會議上介紹我國中醫藥診療方案、有效方藥和臨床經驗。

  張伯禮一直覺得“人民英雄”這個榮譽太重了,自己只是做了一個普通“老張”該做的普通事。■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4年6月刊 封面)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