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記者 沈春蕾 來源: 發布時間:2024-9-14 21:28:42
王澤山:國家有需要,就應該有人去做

  2023年8月下旬的一天,在中國西北部某試驗基地,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在現場指導試驗。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澤山。他說,只有來到現場,第一時間拿到數據,自己才能放心。

  “我這一輩子,除了火炸藥研究這件事外,別的都不擅長。”這位“只擅長”火炸藥研究的專家,作為第一完成人先后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一次、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兩次,并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稱為火炸藥“三冠王”。

 

專業無冷熱

 

  “不做亡國奴”,這句話王澤山童年時就銘記于心。1935年,王澤山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當時我國東北三省被日本占領,成立了“偽滿洲國”。

  “你是中國人,你的祖國是中國。”王澤山的父親經常悄悄在他耳邊說。在父親的教誨下,目睹了日寇暴行的王澤山在心底埋下了一顆報國的種子。

  “沒有國防力量的國家是弱小的、是沒有話語權的。”帶著這樣的信念,1954年王澤山報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成為班上唯一 一個自愿學習火炸藥的學生。

  因為火炸藥研究領域窄、危險性高,過去幾百年里,我國火炸藥技術發展一直比較緩慢。有人問王澤山為什么要選擇這個冷門專業,他回答:“這個專業是國家設立的,國家有需要,就應該有人去做。”

  專業無所謂冷熱,只要祖國需要,任何專業都可以光芒四射。帶著這樣的信念,王澤山開啟了玩“火”的事業,并從此帶“火”了一個冷門專業。

  但這條路并不好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國內火炸藥的研究和生產十分落后,主要依靠蘇聯支持和支援。后來蘇聯專家回國了,我國的火炸藥技術研究一度舉步維艱。

  “跟蹤仿制,永遠被人制約,我們必須走在國際前列。”王澤山用一生的研究踐行了這句話。

  1960年,王澤山從軍事工程學院本科畢業后,進入炮兵工程學院火藥實驗室從事研發工作。剛參加工作不久的王澤山,既沒有技術支持,也沒有先進的研究平臺,但他沒有氣餒,反而被激發出強烈的斗志。

  在落后的小實驗室,他是如何做出一項項領先世界的科研成果的?這讓很多國外軍工專家想不通。

  當年,王澤山從基礎原理和理論體系構建做起,一點點搭建起我國火炸藥專業領域的“四梁八柱”。即使在最困難的時期,他也沒有放棄研究。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這個曾被認為“冷門”的火炸藥領域,王澤山通過努力終于迎來了科學研究事業的“大爆發”。

 

火炸藥“三冠王”

 

  火藥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也是現代火炸藥的始祖。但在和平年代,那些儲備超期的火炸藥對環境和社會存在潛在危害。

  在國際上,過期火炸藥常見的處理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是扔公海,但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極大;第二種是深埋,過期火炸藥一般埋幾十年就會徹底失效,但存在隱患;第三種是集中燒毀,這不僅污染環境,操作過程還比較危險。

  世界各國都在研究如何處理過期火炸藥。王澤山帶領團隊奔波于工廠和部隊之間,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難關,終于將過期的火炸藥成功轉變為能產生經濟效益的重要工業原料,不僅變廢為寶,還暢銷海內外。

  作為該技術的第一完成人,王澤山榮獲199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隨后,王澤山帶領團隊投身新的研究領域——低溫感技術,這是國內外多年來非常關注但又難以攻克的尖端技術。

  王澤山團隊另辟蹊徑,通過研究燃燒的補償理論,發現了低溫感含能材料,并解決了存儲穩定性問題,顯著提高了能量利用率。這項技術的完成,讓王澤山獲得1996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收獲兩項國家獎后,61歲的王澤山并未就此停步。這一次,他選擇向世界軍械領域的一項技術難題發起挑戰。

  據了解,美、英、法、德、意五國科學家曾聯合開展模塊裝藥研究,耗費巨資、歷時多年,終因無法突破技術瓶頸被迫中斷。

  王澤山帶領團隊耗時20年,終于研發出具有普適性的全等式模塊裝藥技術。他再次問鼎國家獎,榮獲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并有了火炸藥“三冠王”的美稱。

 

“只有親臨現場,我才放心”

 

  盡管收獲了“三冠王”,王澤山依然工作在一線。“我的生活已經跟科研分不開了,一旦離開,就感覺失去了生活的重心。”他說。

  由于火藥易燃易爆,很多驗證工作必須在人煙稀少的野外進行。試驗場地的環境和條件很艱苦,但王澤山從來不在辦公室里坐等試驗數據和結果,每年有一半時間在試驗場地指導試驗。

  火炸藥性能參數的驗證中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試驗過程也頗具危險性。王澤山常說:“為了收集準確的一手數據,同時也為了確保整個試驗過程的安全有效,只有親臨現場,我才放心。”

  有一次,在內蒙古阿拉善靶場,當時室外溫度達到零下27℃,做試驗用的高速攝像機因惡劣環境“罷工”了,王澤山卻跟著大伙兒在外面待了一整天。晚上,王澤山還要核對和驗證白天取得的各類數據,反復檢查試驗過程有無疏漏之處。

  在同事眼中,王澤山好像根本不知道疲倦。不管前一天睡得多晚,第二天他都會精神抖擻地出現在現場。

  “搞科研,不能滿足于獲得了什么獎、申請了幾項專利或發表了幾篇論文,應該想辦法把項目轉化為工業化生產。”這些年,為了促進軍工項目向民用轉化,王澤山不僅自己做研究,還指導企業改進相關技術。

  有一家企業生產的起爆器需要使用火炸藥,企業相關人員多方打聽找到王澤山,希望尋求技術合作。王澤山不僅同意合作,還多次前往企業工廠做試驗,分析第一手數據。

  “如果沒有王院士的指導,即便產品小樣試制出來了,我們還是不敢大規模組織生產。”該企業負責人表示。

  為解除企業的顧慮,王澤山不僅具體指導每一個步驟,還親自編訂了《安全操作規程》,嚴格規范每一道工序的操作。

  “成果真正投入生產才是最重要的。”在王澤山的幫助下,該企業的項目通過了工業和信息化部含火藥起爆器科技成果的鑒定,預期成本至少降低了30%。

 

捐出千萬獎金

 

  一面是對科學研究的“講究”,一面是對物質生活的“將就”,王澤山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一面。

  一位穿著簡樸的老人坐在木板上吃盒飯的照片曾走紅網絡。照片的主角就是王澤山,他也因此被網友親切地稱為“盒飯院士”。

  2021年12月,通過一個樸素的捐款儀式,王澤山將他獲得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等共計1050萬元,一次性捐贈給南京理工大學。

  他希望這筆資金可以“長期穩定地支持在科學研究領域取得突出成績且具有明顯創新潛力的青年人才”。作為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王澤山為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

  這些年來,王澤山注重以科研成果反哺人才培養,及時把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課堂、融入教材、形成專著。他培養的大部分學生扎根在裝備研制一線,有的已經成為國防科技領域的帶頭人。

  如今,王澤山仍堅守著少年時的初心、科學家的擔當,始終關注中國火炸藥事業的發展,希望將中國的火炸藥技術推向新的高度,以此守衛祖國的每一寸領土。

  堅持不懈、永不服輸的拼搏精神,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是王澤山身上流淌的精神氣質,也是他在火炸藥科研路上不斷求索的動力所在。■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4年6月刊 封面)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