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記者 甘曉 來源: 發布時間:2024-9-15 0:40:50
成都理工大學教授范宣梅:
杰青項目是我地震探索之路的基石

  “汶川地震感覺已經離我們很遠了,但地震時災區的一幕幕又那么近,這次地震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也改變了我的研究軌跡。”5月12日,成都理工大學教授范宣梅發了一條“朋友圈”。

  地震發生后,哪些地方受災最嚴重?哪里會發生滑坡?哪些滑坡會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潰決洪水?這些災情災損信息就像盲盒一樣,讓人兩眼一抹黑。

  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范宣梅開始從事地震誘發地質災害鏈機理和預測研究。面對強震地質災害機制認識不清、預測不準的國際難題,她帶領科研團隊揭示了強震地質災害跨時空尺度鏈生演化機制,同時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遙感技術等,將積累多年的全球40余次地震誘發的近40萬條地質災害數據和先進算法相結合,建立了地震誘發地質災害智能預測模型。

  2021年,范宣梅獲得杰青項目資助。“這不僅意味著專家對我過去工作的認可,也為我未來攻關方向進行了把關,讓我在科研之路上更加堅定地走下去。”她表示。

 

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

 

  “科研工作要‘頂天立地’,既要拓寬人類認知邊界,又要解決實際問題。”多年來,范宣梅在科研中有這樣的體會。

  2015年,范宣梅從瑞士回國,加入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此前,她曾擔任聯合國訓練研究所衛星應用中心的培訓專家。2016年,她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020年,她提交了杰青項目申請書。“回國后的幾年里,我帶著幾名博士生、碩士生,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迎來科研‘黃金期’。”范宣梅回憶。

  遺憾的是,首次“沖擊”杰青項目,她落選了。“我認真總結了失敗原因,準備第二年再次申請。”范宣梅沒有灰心。她申請書的題目是《強震地質災害鏈機理與預測》,這是一項具有鮮明應用特點的基礎研究課題。

  “第一次失敗的原因在于我的申請書只突出了前沿科學內容,忽視了科研成果在多次強震中的實際應用效果展示。”范宣梅總結道,“將基礎科學研究成果服務于國家防災減災和國家重大工程安全的重大需求,是我們的使命擔當。”

  2021年,范宣梅再次提交申請書。這一次,她同時展現了科研工作“頂天”和“立地”的方面,并對研究成果進行了系統性梳理。

  范宣梅把申請杰青項目的經驗總結為“專”“精”“泛”“實”4個關鍵字。其中,“專”指的是圍繞一個最重要的核心科學問題進行攻關;“精”指的是把一項研究做成經得住同行和實踐檢驗的精品,摒棄心浮氣躁,要精益求精、專心致志;看似與“專”相悖的“泛”,指的是積極、廣泛地與其他相關學科開展交叉,取得新突破;“實”指的是科學問題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這四點不僅是申請杰青項目的制勝‘法寶’,更是做好科學研究的基本要求。”范宣梅常常和團隊青年學者分享這一觀點。

  在杰青項目答辯環節,原本擅長現場演講的范宣梅迎來挑戰——線上答辯。“錄制視頻時,我下了不少功夫,重點是想讓大同行在短時間內了解我在做什么、這項研究為什么重要、下一步要做什么等3個要點。”她回憶道。

  在提問環節不能與評委進行面對面互動,使她難以及時把握評委的反應。“專家水平很高,提出不少好問題,對我而言是一次很好的提升機會。”

 

“哪里有災害,團隊就到哪里”

 

  2021年,范宣梅成功獲得杰青項目資助。“專家的認可使我對未來的研究工作充滿信心。”她表示。

  同時,獲批杰青項目成為范宣梅組建科研團隊的新起點。2021年以來,范宣梅從一個人帶領博士生、碩士生從事科研工作開始,逐漸壯大隊伍,吸引了一批有志于地質災害研究的青年才俊加入。

  執行杰青項目的3年里,范宣梅帶領這個富有活力的科研團隊取得了一系列進展。首先,他們建立了全球地震誘發滑坡數據庫,結合先進的人工智能算法,開發了能夠近實時預測地震誘發地質災害的模型。

  模型幾乎可以實現與地震的實時同步預測,為災后救援開啟“上帝視角”。迄今為止,該模型已實際應用于全球10余次強震中,包括日本北海道地震、尼泊爾地震、我國九寨溝地震等。實戰中,模型預測準確率達到80%以上,比美國地質調查局模型的準確率高約20%。

  這一模型在2022年9月瀘定地震中的表現令人稱道。地震發生時,當地天氣不好,衛星遙感影像一直被云霧遮住,人們難以獲取救援急需的數據。范宣梅和科研團隊利用模型在兩小時內把預測結果送到了指揮中心,指導救援人員該去哪里,把握“黃金72小時”。

  同時,范宣梅帶領團隊在理解強震地質災害機理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提出了風險預測模型。“地震后,在關注其誘發的地質災害最有可能發生在哪里的基礎上,我們更想了解哪些區域的人員會受到最大威脅、會造成多少人員傷亡、哪里的道路會受阻、哪些地方的災害鏈會影響重大基礎設施等與風險有關的問題。”她說。

  此外,團隊將科研方向從強震拓展到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對地質災害的影響,通過一系列野外調查和監測,認識冰雪消融引發的冰巖崩—碎屑流、冰湖潰決等重大災害鏈的機理,并探索有效的災害鏈風險預警模型,為川藏鐵路、水電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的安全運行提供了科學依據。

  多年來,團隊成員腳踏實地、跋山涉水,將科學研究成果應用于國家防災減災實踐。“哪里有災害,我和團隊就到哪里安營扎寨、采集數據。”范宣梅強調。

 

傳承精神 十六載深耕

 

  早在成都理工大學讀碩士期間,范宣梅就接觸到地質災害這個領域。自20世紀80年代起,成都理工大學科研團隊先后在我國著名工程地質學家張倬元、黃潤秋和許強的帶領下,深耕相關學科,到范宣梅這里已經是第四代了。

  “記得我讀研究生期間,已經耄耋之年的張先生和我們一起出野外,在滑坡體上撿起一塊巖石,給我們講這塊巖石是哪個年代形成的、地質過程中經歷了什么、這個地方為什么會發生滑坡。我當時就覺得太有意思了。”范宣梅回憶。從此,她迷上了這個學科,走上了地質災害研究的道路。

  2008年5月,汶川地震給這片土地帶來了深重創傷,同時也改變了范宣梅的科研人生軌跡。

  親眼看到災區的廢墟,成都理工大學博士一年級的范宣梅內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她深知自己責任重大——不僅要揭示地質災害背后的科學原理,還要尋找預防和減輕災害影響的方法。從此,她放棄了此前的科研方向,聚焦于強震誘發地質災害鏈的機理與預測研究。

  面對強震地質災害機制認識不清、預測不準的國際難題,范宣梅一干就是16年。她跑遍了汶川震區,發現并建立了800多處地震誘發滑坡—堰塞湖災害鏈數據庫。博士畢業留校任教后,她又以導師身份帶領學生去野外考察,翻山越嶺搜集數據。

  一路走來,前輩們為范宣梅勇闖科學“無人區”、開辟新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大力支持。“實驗室秉承的‘守正創新、實事求是、胸懷祖國’的科學家精神,一直是我不斷前行的強大動力。”她表示。

  2024年起,杰青項目開展分級評價,擇優遴選優秀項目給予滾動支持。對此,范宣梅是有信心的:“我發表的頂級刊物論文在大地學領域并不算最多,但這些年來,我們的確努力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解決了一些面向國家需求的重要科學問題,保護了一方百姓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在從事地質學的研究人員中,女性是少數,在范宣梅帶領的團隊中,大部分成員都是男性。時常有人問她,如何克服女性在體能上的差距、生理上的困難。范宣梅回答:“我覺得沒什么困難的,我爬山、爬冰川比很多男性都輕松。”

  有一年,范宣梅帶十幾位外國專家前往汶川考察震后地質災害。攔擋壩被泥石流淤滿,要在上面走很長時間才能進入溝里,外國專家全是男性,都累得氣喘吁吁,而嬌小的范宣梅卻張羅著整支隊伍。她認為,女性往往更堅韌、細心、善于溝通,因此在做研究和科學管理方面是具有優勢的。

  2024年起,杰青項目將女性科研人員的申請年齡放寬至48歲。在范宣梅看來,這將為優秀的女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多機會,希望更多女科技工作者從中獲益!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4年8月刊 封面)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