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世慧 來源: 發布時間:2025-3-1 3:55:42
“兩翼理論”指導下的科普隊伍建設

  新時代,科普工作作為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的重要途徑,重要性日益凸顯。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16年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翼理論”。這一重要論述是我國新時代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深刻闡釋了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辯證關系,為新時代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

  科研機構承擔著科研攻關與科普傳播的雙重責任。“兩翼理論”為科研機構科普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框架,為科研機構科普隊伍建設提供了全新視角。本文旨在探討在“兩翼理論”指導下,科研機構如何構建高效、專業的科普隊伍,以促進科技成果的廣泛傳播與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

 

科研機構應主動作為

 

  科研機構匯聚了眾多科技人才和豐富的科技資源,具備提供高質量科普內容的獨特優勢。尤其在前沿科技成果方面,要讓公眾看見、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科研機構是最好的傳播者。開展科技資源科普化工作,實現“科研—科普”融合創新,將前沿科技成果轉化為公眾容易理解的科普資源,提高科普工作的專業度與前沿度,科研機構責無旁貸。

  科技工作者是科研機構最核心的科普資源?破展ぷ骶哂猩羁痰膽鹇詢r值和社會意義,迫切需要科技工作者參與其中。作為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發現者、生產者和實踐者,科技工作者在支持和參與科普事業、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上應發揮更大作用。他們處于科學研究的最前沿,可以最大程度保證科普內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有助于推進科普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科普隊伍建設策略

 

  加強科普隊伍建設頂層設計。將科普隊伍建設納入科研機構的發展規劃,明確建設目標和任務。建立完善的科普隊伍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激發科普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推動科普與科研協同發展。鼓勵科技工作者尋找科研與科普間的結合點,將前沿科技成果轉化為科普資源,開發具有前沿性、趣味性的科普內容,通過科普化形式向公眾傳播,提升科普的權威性與吸引力。在內容上推陳出新、打造精品,在表達方式上多元結合、不拘一格。

  提升科普隊伍素質和能力?萍脊ぷ髡咦鳛榭茖W知識的生產者,通常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前沿的研究能力,能夠保證科普內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但在科普表達上需要將專業知識科普化、通俗化。應建立健全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培養機制,通過培訓、交流等方式,促進科技工作者傳播能力提升,從而更好地開展科學傳播。鼓勵科技工作者與教育學、傳播學、藝術設計等領域專家合作,形成跨學科科普團隊,提升科普內容的科學性與吸引力。

  創新科普工作方式方法。積極探索科普內容與形式的創新,利用新媒體、新技術等手段,提升科普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拓寬傳播渠道,吸引更多公眾參與其中。

  完善科普工作機制與評價體系?破肇熑、獲得自我價值感是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的重要驅動力。從科技工作者和科學共同體的視角出發,要充分調動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科技工作者真正認識到科普的重要性和意義,催生從事科普工作的內在動力。 

 

科普隊伍建設實踐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理化所)是以物理、化學和工程技術為學科背景,以高科技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研究為職責使命的研究機構。

  理化所以“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為主線,著力打造院士領銜、中青年科技骨干為先鋒、研究生為生力軍的科普人才隊伍體系。成立研究所科協和研究生科普社團,正是該所對于科普隊伍建制化規范化建設的有益實踐。

  成立研究所科協,打造建制化科研人員科普隊伍。為進一步凝聚和團結科研人員,統籌推進研究所科普工作系統化規范化,經北京市科協批準,理化所科協于2023年12月成立。理化所科協會聚了來自全所各研究單元、具備不同學科背景、熱心科普工作的中青年科研人員,形成了一支建制化的科普隊伍。

  理化所科協將科學普及作為工作重心和主要發力點,系統梳理、統籌和整合研究所科普資源。依托光化學轉換與功能材料、低溫科學與工程、功能晶體與激光技術、仿生智能界面材料、特種功能材料與生物醫用技術等主要研究領域,以“理化技術前沿科技成果科普化”為主線,開發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科普內容。

  成立理化科普社,打造建制化研究生科普隊伍。研究生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參與者和踐行者,但該群體流動性強,不利于科普知識與技能的積累和傳承。為破解這一難題,理化所成立研究生科普社團——理化科普社,成員以在讀研究生為主,由主管科普工作的綜合處牽頭管理。

  研究生作為科研工作的生力軍,既可以彌補科普專家人數的不足,還可以通過科普活動促進自身成長。理化科普社會聚了全所研究生科普志愿者,他們來自不同學科、不同年級,但有共同的科普熱情。這相當于從全體研究生中篩選出科普積極分子,使研究生科普隊伍從零散化到建制化,為開展高質量科普服務奠定了基礎。

  以科學傳播理念建設科普隊伍。理化所將科普工作與宣傳工作部署在同一職能部門,旨在推動科普工作與宣傳工作深度融合、協同發展。這一舉措使研究所科普工作較早就注入了科學傳播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導下,理化所科協和理化科普社成員獲得了科學傳播“全鏈條式”支撐。

  一是指導科普內容的源頭設計。統籌科普選題,結合研究所前沿科技成果發布選題方向,鼓勵科研人員和研究生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將科研內容轉化為科普內容,并由相關領域專家進行科學性審核,從而形成具有獨家特色的科普資源。

  二是注重傳播技能的培養和提升。針對科研成果怎么講得深入淺出、怎樣作一場有趣的報告、什么樣的演示文稿受歡迎、科學演講怎樣互動等科學傳播的必要技能,邀請媒體記者、科普專家、心理專家等進行專業培訓。

  三是提供科普創作輸出平臺。研究所積極組織參加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和科學節等大型科普活動,以及科普講解大賽、科學實驗展演匯演等比賽,推薦研究生參加中國科學院大學“春分工程”,走進中小學、幼兒園和社區授課。同時,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創作的科普內容除在研究所網站、微信公眾號、嗶哩嗶哩等平臺發布,還被推薦到主流媒體和“中科院之聲”“科學大院”等平臺發布。

  四是通過正向反饋提升科普人員的價值感和獲得感。理化所建立相應的表彰和激勵機制,大力宣傳并表彰優秀科普工作者。每年評選理化所“科學傳播年度人物”“理化科普使者”,并給予表彰獎勵。為激發從事科普工作的熱情和原動力,理化所科協和理化科普社定位于“做有意思的科普”,引導同學們創作科普劇、音樂劇、魔術秀、短視頻等,鼓勵大家積極探索更好玩的科普方式,讓科學與藝術握手。通過一系列正向反饋,科普人員獲得了成就感,迸發出投身科普工作的不竭動力和持久熱愛,使科普工作形成可持續的良好生態。

  科普隊伍建設成效顯著。理化所科協和理化科普社成立以來,理化所科普工作質量不斷得到提升。以“與‘理’同行,共‘化’未來”為主題的公眾科學日活動,線上線下均獲得廣泛關注,被多個主流媒體報道;在2024年中國科學院科普講解大賽中,理化所2名選手均獲一等獎,并將代表中國科學院參加全國賽;在2024年中國科學院科學實驗展演匯演中,理化所代表隊獲一等獎并將代表中國科學院參加全國賽;理化所科協組織參與中關村論壇年會主場展覽及配套活動海淀戶外高端科普活動暨科技活動周、2024全國科技周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海淀主場活動、“北京市民身邊的中國科學院”科普活動;理化所入選北京市海淀區“科技館之城”成員單位;多名科研人員積極參加中國科學院跨年科學演講、《科學公開課》、格致論道講壇等科普演講活動,多個演講視頻播放量超過10萬次。理化所科研人員參與科普工作的比例大幅提升,科研與科普進一步融合發展,形成“雙向奔赴”的良好格局!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4年10月刊 科學傳播)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