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霞宇 張行勇 來源: 發布時間:2025-3-1 10:29:9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徐卓:
清風徐來 卓爾不群

  2024年12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西安交通大學電子學院教授徐卓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徐卓長期扎根西部大地,在鐵電壓電材料研究領域深耕積累、傳承創新,研究成果曾連續兩年登上《科學》和《自然》,榮獲美國陶瓷學會Ross Coffin Purdy獎,問鼎國際陶瓷研究之巔。 

 

堅守科技報國初心的教書人

 

  徐卓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在四川廣安長大,后因父母工作調動來到陜西寶雞。高中畢業后,他經歷“上山下鄉”鍛煉,勤奮好學考上大學,先后在西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取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從此扎根三秦大地,開啟了教書育人、科研探索的人生之路。

  1977年底,徐卓考入西北大學物理系。“那時只有一個心愿,就是想成為一名物理學家。”徐卓回憶。在西北大學的4年,為他后來的學術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1982年,徐卓從西北大學理論物理專業畢業后,進入空軍工程大學工作,從教12年。他在教中學、在學中教,其間在國防科技大學取得碩士學位。

  1994年,徐卓從部隊轉業進入西安交通大學電子材料研究所,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姚熹。

  “當時‘電介質物理’這門專業基礎課缺任課老師,因緣際會之下,我承擔起這門課的教學任務,如今已經30年了。”2007年,徐卓負責的“電介質物理”課程入選“國家精品課程”。

  激勵徐卓持續30年躬耕一門課的,除了教學上的不斷創新,還有每年洋溢著青春與朝氣的面孔——學生們持續帶來教學相長的快樂。學生都很喜歡上徐卓的課,因為每次上課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是一次情感的交流。

  除了教授課本知識和專業內容,徐卓在課堂上還會講述領域內科學家,如姚熹、李龍土、雷清泉等人的科學故事,用鮮活的事例介紹國家、社會需求及產業現狀,為學生專業學習和未來選擇職業生涯提供指導。

  曾在大三時修習過“電介質物理”課程的胡慶元表示:“除了學電介質物理方面的理論,徐老師還給我們講,我國電子元器件市場80%都被日本、美國的公司占領,我國的產品還很薄弱,應該有更多力量投入進來。我當時就覺得應該選擇這個研究方向。”胡慶元因此果斷選擇該方向繼續深造,如今已成為徐卓團隊中的一名優秀青年教師。

  為了給國家培養更多軍工人才,徐卓始終站在教學與科研第一線,多次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等單位的業務骨干講授電子材料的前沿技術及其在國防裝備中的應用。他在傳授國防知識和軍工技術的同時,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和人民兵工精神,盡可能為我國軍工人才植入一顆科技報國的“中國心”。

 

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科研人

 

  徐卓在堅持教書育人的同時,面向國防科研實際應用需求,甘坐“冷板凳”,埋頭軍工科研30年。

  他堅持“國家需求永遠是第一位”的科研信條,30年來,研究涉及高性能壓電單晶、功能陶瓷、超材料及量子成像等多個領域,均取得不俗成果。僅“十三五”期間,徐卓就帶領團隊承擔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及各類軍工項目30余項,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軍隊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發表SCI論文5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50余項,獲2019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2023年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等。

  20世紀90年代中期,徐卓跟隨姚熹,開啟鐵電壓電材料領域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末,徐卓隨姚熹赴美國開會。在這次會議上,他了解到美國已開始研究弛豫鐵電單晶材料,其與弛豫鐵電陶瓷相比性能更優異,于是他建議開展新領域的探索。徐卓主動對接國家相關部門,提出立項建議并獲得學校支持,為新課題籌措到經費。進入21世紀后,他又積極尋求學校支持,推動研究成果實現產業化。

  2019年,徐卓團隊在弛豫鐵電單晶材料高性能化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科學》上發表了性能最高的壓電單晶材料體系,攻克了弛豫鐵電單晶生長技術并具備批量生產能力,成果在水聲和超聲領域得到應用。

  2020年和2022年,他們的研究成果又相繼在《自然》和《科學》上發表,期刊配發專文點評,稱“這項成果將高性能壓電晶體列入了光學器件行列,打開了聲—光—電器件設計的大門”。自此,高壓電性和高透光性在單晶中難以共存的國際難題實現突破。

  2020年,徐卓和李飛的研究成果“設計具有高壓電效應的鐵電陶瓷材料”,在高性能壓電陶瓷的設計合成方面取得突破,榮獲美國陶瓷學會Ross Coffin Purdy獎。該獎項用于獎勵陶瓷領域前兩年出版的學術文獻中作出最有價值貢獻的作者,每年只獎勵一項研究成果。1985年,姚熹曾獲此殊榮。時隔35年,徐卓讓西安交通大學再次問鼎國際陶瓷研究之巔,鐵電壓電材料研究也在一代代交大人的探索中不斷得到創新。

  2021年,徐卓主持研發的成果“具有超高壓電性能的透明鐵電單晶”成功入選202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該項研究大幅提升了光聲成像系統在乳腺癌、黑色素瘤和血液疾病診斷中的成像分辨率,也為研制高性能電光調制器、光學相控陣和量子光學器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關鍵材料,有望進一步開辟更多新的應用領域。

  是什么讓徐卓始終堅守在科研領域并取得不凡的成績?他堅定地表示是“國家需求”。國家在國防和產業應用方面持續不斷的需求,讓他獲得了遞進式解決難題的機會,感受到科研的責任,厚植了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

 

面向科技前沿的領路人

 

  服務國家需求,求真務實研究。徐卓始終秉承學術傳承與創新,培養前沿電子材料與新材料等領域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近百人。他培養的很多研究生畢業后進入央企和軍工企業,擔任領導職務和技術總師。他所在的科研團隊入選2020年國防科技創新團隊。

  作為西安交通大學鐵電壓電材料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徐卓言傳身教,帶領團隊和學生勇攀科技高峰。從團隊創立伊始,他就強調教學與科研要互相促進,在教學中滲透相關科研知識,在科研中培養和鍛煉學生,為我國電介質研究方向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

  科研工作要堅持“四個面向”,自立自強,努力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這便是徐卓團隊的奮斗口號。團隊積極“沉下去,走出去”。“沉下去”是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這條戰線上鮮少有鮮花和掌聲,更多的是責任和奉獻,要求團隊成員具有奉獻意識,甘愿為國防科研沉下心、坐“冷板凳”。“走出去”是通過國際合作,與日本、俄羅斯等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做到“國家倡議,學術先行”,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促進團隊成長。

  如今的徐卓雖身兼數職,肩負重大責任,但始終懷揣炙熱的科研激情和奉獻熱情。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他將繼續以國家需求為導向,讓更多成果落地應用,服務社會、惠及大眾,書寫科技為民的動人篇章!

(作者謝霞宇單位為西安交通大學,張行勇單位為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4年12月刊 人物)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