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熱點 更多>>   

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研組織模式怎么改?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優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推進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國家實驗室新型科研組織模式”。

在全球科技競爭白熱化的當下,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關系到國家發展全局。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布局有序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面對現實發展需求,科研院所如何改革現有科研組織模式,高效整合科研資源,深度開展協同創新,成為當前亟待攻克的關鍵難題。

 

多個大科學裝置傳來好消息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編制之年。一批建成運行的大科學裝置正源源不斷產出新的科技成果,而新的大科學裝置也在醞釀之中。

全國兩會期間,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帶來了大科學裝置領域的最新消息,也提出了他們對國家大科學裝置發展的建議。

 

創新與產業鏈間這座“橋梁”,如何建得更好

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應用基礎研究被視為突破“卡脖子”技術、連接創新鏈與產業鏈之間的關鍵橋梁。

如何讓這座橋梁更好地發揮作用?讓實驗室的突破更快轉化為產業競爭力?破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痼疾?兩會期間,《中國科學報》對話軌道通信、生態環境、核工業領域的多名全國政協委員,從他們的實踐與思考中探尋答案。

 

獎項太稀缺,別讓科普工作者只能分到“一滴水”

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論述已寫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總則,然而現實獎勵體系卻并不平衡,不少科普工作者陷入“用愛發電”的困境,“同等重要”似乎成為“空中樓閣”。

2月26日,在中國科協舉辦的學習宣傳貫徹新修訂《科普法》座談會上,專家們強調科普獎設置應該“擴容”。

 代表委員熱議: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不是“掐尖”  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研組織模式怎么改
 釋放人才“引擎”活力,科研生態該如何培育  對AI生成內容強制標識是一種倫理責任
 李言榮:學科專業調整改革,關鍵在強化這兩點  這個話題,委員們搶著說
 本科生再增2萬?高校代表委員回應新一輪擴招  “帽子”治理、分類評價,如何“立”與“破”
 專訪范先群:期待醫學教育擁抱人工智能  打通醫防融合,實現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青年科技人才使用,膽子大點又何妨  角力下半場,中國AI亦可“通羅馬”
 多個大科學裝置傳來好消息  我國計劃2030年前后完成火星采樣返回
 邁向原始創新的星辰大海  教育部部長懷進鵬: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3點考慮
 科教界代表委員熱議政府工作報告的科教新風向  DeepSeek不是中國科技創新故事的“番外”
 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新技術涌現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機遇  創新與產業鏈間這座“橋梁”,如何建得更好
兩會訪談 更多>>   

中大校長高松:需重視技術迭代與教育滯后的矛盾

在人工智能與人形機器人的一騎絕塵中,中國大學迎來2025。2025年,注定要成為變革的年份。是以戰略敏捷贏得戰略主動,還是在延誤中錯失轉型機遇,中國大學踏上征途。人工智能技術如何賦能學科建設?人工智能技術給創新人才培養帶來哪些啟示?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表示,人工智能賦能人才培養是中國推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基礎,技術迭代與教育滯后的矛盾是高校需要重視的現象。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袁亮:加大甲烷管控科技支撐 落實企業主體責任

“雖然甲烷的大氣壽命短,但溫室效應強,在100年內吸收紅外熱輻射的潛勢是二氧化碳的29.8倍。建議加大甲烷管控科技支撐,推進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實現甲烷‘安全、資源、環境’三重效益。”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袁亮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甲烷是煤層氣、頁巖氣、油氣、沼氣等的主要組分,有效管控甲烷能夠顯著降低煤礦等地下作業場所的災害風險。同時,甲烷是一種優質的燃料和原料,在能源供應和化工原料供給中占據重要地位。甲烷還是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約60%的甲烷排放來自人類活動。

隨著《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中國甲烷管控技術發展路線圖》等的提出,加大甲烷管控的科技支撐受到各方重視。“但是,由于各領域甲烷管控條件和技術經濟效益差異較大,大部分企業對落實甲烷管控主體責任積極性不高,制約了甲烷管控或近零排放的高效推進。”袁亮說。

 

譚鐵牛委員:增強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支撐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譚鐵牛委員對此深有感觸。“著力增強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科技支撐力,是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他表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必須擔負起基礎研究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和重大應用成果孵化器的重要使命,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織密科普網絡”,將科普納入更多評估體系

“近年來,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科普內容質量良莠不齊。”兩會即將召開之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種康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種康一直主張“科學家做科普是一種社會責任”。因為科普不僅能傳播科學知識,也是提升公眾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

去年的全國政協提案中,他提出了多條完善科普行動的具體實施措施。包括建議國家科技項目管理部門對承擔科技任務科學家提出科普要求;將科普實績納入高校教師和科技工作者隊伍考核評價體系;加大對從事科普工作高校教師和科技工作者的資金支持;鼓勵高校聯合開發高質量科普資源,如建設標本館、博物館等,免費向公眾開放等。

 中大校長高松:需重視技術迭代與教育滯后的矛盾  高松代表:完善投入機制推動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
 科學家回信丨呂春祥代表:碳纖維早就悄悄潛入你生活  丁奎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與人才培養的“任督二脈”
 高校AI應用有哪些“可為與不可為”?  AI時代,做科研要借助4位“巨人”|專訪港城大協理副校...
 張祖濤代表:盡快啟動高水平應用型高校專項建設  李根生委員:加快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
 劉思德委員:將惡性腫瘤早診篩查納入醫保支付  武漢大學副校長宋保亮:重點培育數智人才
 周云杰代表:聚焦人工智能 提出三大領域關鍵建議  印萍代表:建議加快制定地質調查法
 王定華委員:希望教師職業地位得到提高  梅兵:練好調研基本功,把真問題、急問題“找出來”
 尹雙鳳代表:從DeepSeek和《哪吒2》中汲取高等教...  黃艷代表:打通長江黃金水道上的“梗阻”
 鄭永光代表:統籌規劃 提升海洋氣象探測能力  張興贏委員:積極應對青藏高原冰川消融生態挑戰
 丁建寧代表:讓民生關切“擲地有聲”  魏源送委員:一套郵票背后的榮耀與使命
 張曉宏代表:“小眼鏡”“小胖墩”等問題亟須關注解決  張榮代表:加快有序推進高等教育“出?!?/a>
 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落地,丁奎嶺代表提出“三個要有”  袁亮代表:加大甲烷管控科技支撐 落實企業主體責任
集思廣“議” 更多>>   
 劉筱敏委員:讓中國科技期刊在數字浪潮中成為“領跑者”  劉忠軍代表:建議設立專門機構監管人工智能在醫學領域的應用
 趙玉芳代表:加快研發推廣“特醫食品”  鄭月明代表:政策落實+職教改革鍛造高質量產業工人隊伍
 任海代表:加快理順動物遷地保護管理體系  印遇龍代表:構建重離子誘變生物定向育種技術體系
 蔡秀軍:手術機器人是新質生產力的典范  段旭如委員:2050年前后實現商業化聚變發電
履職故事 更多>>   
 劉曉艷代表:繼續求解“二十多年前的未解之問”  崔亞麗委員:深化“新醫科”建設恰逢其時
 趙治海:推動全谷物行動計劃是我的責任  包安明委員:從“小切口”入手,在“大視野”觀察
 陳怡平委員:“接地氣”的生態衛士  單增海代表:用技術破解瓶頸,以建議疏通堵點
 楊建成:以科研之智書寫“委員作業”,讓科技成果更好惠及...  孫東明代表:芯片有溫度,建言見深度
兩會議程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3月5日上午開幕,11日下午閉幕,會期7天。

大會議程共有7項:一、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二、審查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三、審查202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202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四、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提請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修正草案)》的議案;五、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六、審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七、審議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

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于2025年3月4日在北京召開。

會議的主要議程是:聽取和審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和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以來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列席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聽取并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及其他有關報告。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